一斤豆角6元錢、黃瓜5元、西紅柿4元4角、香菜7元錢”,這是內蒙古呼和浩特市3月份一天的菜價,高得“老百姓快吃不起了”。
為了解決老百姓吃菜難、吃菜貴的問題,從2012年開始,呼和浩特市大力打造“菜籃子”工程,發展蔬菜種植基地。截至2012年年底,呼和浩特市7個旗縣區共有30多家企業或合作社承擔蔬菜基地建設任務,建成蔬菜大棚近4萬畝。
“呼和浩特市70%多的蔬菜靠外運,市內的菜價比全國的平均價高很多,"菜籃子"工程是惠及民生的好事,可農民不愿意種,建好的近4萬畝蔬菜溫室大棚部分閑置?!眱让晒篷R鈴薯協會會長、呼和浩特市保全莊蔬菜批發市場負責人周文毅說。
農民不愿意回收蔬菜大棚
呼和浩特賽罕區黃合少鎮添密灣村新建蔬菜溫室大棚180座,占地700多畝,2012年建成的蔬菜溫室大棚已完成總量的近一半。按照合約,部分大棚建成后,該村村民就應該回收大棚,可到了今年4月,卻沒有一戶村民接收溫室大棚。
“目前,村委會、企業與村民在落實相關政策中產生了矛盾和分歧,大量的農民對溫室回收有抵觸情緒,眼看大棚蔬菜種植農時已到卻沒人回收,承建企業與村委會卻毫無辦法?!背薪ㄌ砻転炒迨卟藴厥掖笈锘仨椖康膬让晒庞拦诮ò灿邢挢熑喂矩撠熑烁邆フf。
在高偉的印象中,呼和浩特市規?;七M蔬菜種植保護地建設的時間開始于2012年。這一年,在相關配套資金前期注入的激勵下,眾多企業介入蔬菜基地建設。市政府要求2013年6月底前蔬菜溫室大棚基地項目全部竣工,后半年新種蔬菜上市。
添密灣村村委會主任高計生說,企業建成部分溫室大棚后,村民不愿回收大棚、不愿種菜。對于原因,高計生認為主要是農民無法承受購棚費用。
高計生說,目前正在與村民協商購棚事宜,但有半數以上的村民不簽回購合同。在村民與企業相持不下的時候,企業又遇到了資金短缺的困擾,大棚建設進度受阻。
“在添密灣村新建的標準溫室大棚每座建設成本10萬多元,來自政府層面的補貼資金不能完成蔬菜大棚的建設,所短缺的資金靠企業自籌?!备邆フf。
據記者了解,按照前期規劃方案,建一個凈生產面積為1畝的標準的高效日光蔬菜溫室大棚,政府補貼3萬元,在建設的過程中政府又給予管路配套資金1萬元,每個高效日光溫室提供貼息貸款3萬元,貸款期限為3年,利息由市財政解決,村民需要拿出3萬多元回收大棚。
在高計生看來,如何確定企業與村民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難點。他說,當前沒有可行方案讓村民無償或廉價擁有溫室所有權。而銀行的貼息貸款只對土地擁有者,不針對企業,企業拿不到貼息貸款,將直接影響蔬菜保護地項目建設進程。
“現在已經投入了1000多萬元的建設資金,如果村民放棄種植,解決承建企業資金困境的方法有兩種,一是企業自主經營,二是向外租賃?!备邆フf。
對此,高計生認為,按照相關規定,溫室建成以后可以租給農民經營,企業也可以直接雇傭農民經營?!叭ツ瓯徽鞯卮迕衩慨€拿到了500元的補償”,高計生稱,今年的補償為每畝700元,征地補償由村委會出支。他透露,這是一筆沉重的負擔,下一步,如果沒有其他辦法,村委會將統一向外租賃大棚,確保6月建成的溫室都能夠種上菜。
“去年年底建成溫室大棚70多個,雇傭農民種菜,沒人種,租賃給村民,沒人干,后期,建成的大棚上面的塑料薄膜被人為地破壞了,企業又損失了不少錢?!?高偉說。
據記者了解,被征用了土地的農民不同意與建設者成為租賃和雇傭關系,農民一方面在不出資的情況下不愿放棄對擁有大棚所有權的訴求,聲稱大棚租賃權屬于土地所有者,另一方面要求拿到2013年征地補償。
呼和浩特市賽罕區蔬菜局局長南羊換說,添密灣村的項目建設者是村委會引進的,對招商的細節不是很清楚。他說,目前添密灣村日光溫室基地項目已獲得補貼到位資金600多萬元。對于村民不愿意回收溫室大棚的情況,他稱,目前賽罕區全部在建項目上,都存在這一問題,目前正在設法解決。
種菜辛苦不掙錢
按照規劃,2012年~2015年,呼和浩特要新增蔬菜保護地16萬畝,其中高效日光溫室占70%,塑料大棚占30%。力爭自給蔬菜總產量達到100萬噸以上,四季蔬菜供應均衡的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為增加當地蔬菜上市品種和數量,提高蔬菜自給率,呼和浩特重新對農戶單個蔬菜種植戶進行整合,重點發展溫室和大棚蔬菜種植專業村和專業鄉,但在蔬菜保護地設施建設整村推進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出現了,一方面是大量新建成或即將建成的溫室大棚基地,一方面老舊的大棚廢棄和建成的大棚閑置現象日益嚴重。
添密灣村蔬菜大棚種植戶楊恒志告訴記者,即使沒有租賃費,每年種植三茬蔬菜,每畝毛收益也超不過兩萬元,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愿意種菜了。
他說,今年,他家大棚第一茬種植豆角,第二茬種植西紅柿或黃瓜,第三茬種植菠菜、小白菜等葉類菜,如果趕上市場好,收益大概為:豆角收入1萬元,黃瓜、西紅柿收入6000元,葉類菜收入2000元,總收入為1.8萬元,刨除種子、育苗、化肥、人工等費用,種菜掙不了多少錢,更比不上外出打工掙的多。
楊恒志說,目前對種植戶來說,一個最大的問題是銷售渠道不暢。他說,盡管種出來的菜不愁賣,但往往賣不出好價錢,菜販子從地頭拿菜到進入終端市場,一般要經過菜販子、零售市場等環節,菜價要翻兩倍,有的要翻4~5倍。楊恒志舉例說,比如青椒,去年地頭價是每斤1.4元,而在蔬菜店、超市等終端市場,賣到消費者手里每斤價格上漲到近6元,種菜者得不到應得的利益,大量的利潤被菜販子賺了。
事實上,除去種菜收益不高的影響,集中連片的產業化布局已使小規模蔬菜種植區內的大棚遭到廢棄。在黃合少鎮五路村,村民金永紅說,目前,村里有一批蔬菜大棚因沒有人種植幾乎全部廢棄。
中國青年報記者看到,五路村40多棟大棚,只有3個大棚正常種植,其他不是廢棄了就是種上了玉米。
“種植一個1畝大的蔬菜大棚,最少得投入兩個勞力,如果每年能種植3到4茬蔬菜,品種選擇對了,弄好了一年能掙1萬多元。如果選不對品種,趕不上節令,保本就不錯了?!苯鹩兰t說。
添密灣村大棚種植戶楊恒志回憶,早年規劃建設的近郊蔬菜基地,隨著城市建成區面積的擴大,被大量征用,目前在城市近遠郊的鄉村,先前建起來的大棚80%以上在出租。
在黃合少鎮合林村,記者了解到,現有的蔬菜種植大棚被村民大量轉租,當地村民幾乎沒有人涉足蔬菜種植業。在合林村,當地村民出租一個大棚,可獲得3000~4000元的租賃收入。而來自烏蘭察布豐鎮的轉包者牛瑞對記者說,自己租了兩個標準大棚種菜,每個大棚租金4000元,每年的毛收入不到4萬元。
“合林村現在大部分大棚種植的是蘑菇和花卉以及草莓,單純種菜的很少?!迸H鹫f。
在呼和浩特金河鎮東討速號村,已建成多年的幾十棟大棚80%閑置,少量大棚種植有油桃和葡萄,真正種菜的大棚少而又少。
當地村民劉小小說,這里大量的大棚都在尋求轉租對象,當地人沒人愿意種菜,嫌種菜辛苦、累人、不掙錢。
流通環節應讓利給菜農
近日,記者來到呼和浩特市東瓦窯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記者與一名菜販子攀談起來。
菜販子叫李宇,他從老家河南開封收購了一車洋蔥運至呼和浩特販賣。他給記者大致算了一下此趟收入,除去收購支出、運輸費、進場費、攤位費、吃喝費,應該能掙3000多元,行情好的時候他一個月能跑四五趟,在呼和浩特市賣菜能掙一筆好錢。
2011年,李宇來到呼和浩特打工,發現呼和浩特的菜價要比河南開封高很多,而且這里的菜一天一個價。
他說,這個季節開封當地的洋蔥每斤不到0.6元,而此時呼和浩特蔥頭的批發價為每斤近0.9元,甚至更高,再通過菜販子賣到蔬菜店,最后到消費者手里就更貴了。
周文毅透露,由于呼和浩特市郊區一個個蔬菜種植村的消失和后期村民種菜的積極性不高,蔬菜供應全年平均70%靠外運,高的時候能達到85%以上。在蔬菜銷售的流通環節上有許多黑幕,比如菜霸,比如銷售時要給市場或大的銷售用戶回扣等等,額外增加的費用都加在了菜價上,最后轉嫁給了消費者。
對于抑制菜價大幅上揚,提高菜農收入的問題,周文毅說,蔬菜種植和市場發展需要政府參與。要有一個穩定的機制,使市場與菜農成為長期穩定的利益共同體,把流通環節的利潤讓給菜農,平抑菜價。
據了解,目前,美通無公害農產品物流中心、東瓦窯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惠東農貿市場等呼和浩特蔬菜批發交易市場,與山東壽光、北京新發地等大蔬菜市場有著長期的合作關系。本地菜產銷旺季時,很難進入市場,當地菜農的利益得不到保證,沒人愿意種菜,大量大棚閑置。
周文毅建議,政府應把大的蔬菜市場與蔬菜種植基地對接,專門營銷當地菜,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一是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村民的種菜積極性;二是能減少流通環節,降低進入市場的蔬菜價格。
|